2009年2月4日星期三

强制家长预缴半年费用 尊孔华小违反教部指示

从华教神祇谈调查报导的新闻伦理
读者特约 | 2月3日 中午12点33分
文:欧阳文风

我的文章《华教也有神祇》引起读者回响与议论,其中一些回应意料中事,印证华教果然有神祇。我没有时间上网阅读每一篇的回应文,只是一些网友转寄给我,希望我回应,为尊重他们的用心与诚意,我总是仔细地阅读他们所转寄的回应短文。不过,我实在没有能力与闲情回应每一篇回应文,有些只是谩骂,有些文笔别扭,不知所谓;另一类则是连我的文章都读不通就开始放炮,水平太低,还有则与主题没有太大关系。

《华教也有神祇》不过短短千余字,用字浅白,没有大块头的社会学或哲学理论,旨在写得人人看得懂,但还是有人可以误读。一位读者指我“为《风采》解脱”,另一位则说我:强力批判《中国报》和《风采》”,这两件都是我在《华》文没有做的事,更有趣的是两种观点互为矛盾,足见一些读者的想像力实在够力!有一些更有趣,问我为何不骂《星洲日报》。我的文章针对华社对华教领袖过份崇拜的心理,以致是非不分,暂时没有针对任何团体和个人,但欢迎任何人对号入座,为何要求我指名道姓批《星洲日报》?是他想混水摸鱼,还是不相信欧阳文风敢骂《星洲日报》?前者奸诈,后者不认识我,都是我没有兴趣回应的。再说,这些人化个笔名挂个偏号,却要求我指名道姓,实在是讽刺得可笑。

凡此种种,恐怕也仅说明如果读者首先已戴有色眼镜读我文章,恐怕只读到他想读的句子,然后迫不及待捉狂反驳。看来这些人读我文章不是想了解我的观点,只是想找机会攻击,或宣传自己主张。不过,那些陆老的辩护士,我可要“感谢”,他们骂得越凶,用词越烈,正好加强印证我的论点。

不过,不是每一个为陆老文过饰非或辩护的人都是神棍。神棍也是有头有脸的人,有的还相当聪明;至于那些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网上言论,欠缺推论,语焉不详却又十分坚持的样子,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迷信的信徒,有脑不用,还没有资格做神棍!

本文旨在引申《华教也有神祇》之观点,再谈调查报导的新闻伦理。

因为我发现太多人在批评《中国报》和《风采》的新闻道德时,论点荒腔走调(注意,我不是说《中国报》和《风采》没有可批评之处,我是指太多批评他们的评论人,其实不懂甚么新闻道德或伦理,而这无知与崇拜华教神祇有关)。我不会奇怪又有人再骂此文,我不是神祇,只是凡人,欢迎纠误,但拜托先弄清楚我到底在说甚么才来反驳与批评。

再谈神祇 ──

我说华教好像宗教,不等于说华教是宗教。我说华教有神祇,也不是说华教有人自诩神祇,或以此否定华教运动的意义或华教先贤与领袖的贡献。我说华教也有神祇,因为有不少人对华教领袖的尊敬接近宗教情操,仿佛神明,你一批评这些领袖,他马上跳脚,以为阴谋,或以“大局为重”化解,匆匆扫入地毯。就如台湾的陈水扁,到今天还有人以为他受迫害。

其中一个对陆老的宗教情意结的经典表现,就是指陆老有病,或直接指陆老的“过份亲热”表现是病。(不过,这评论水平比完全否认陆老有病略高一点,后者甚至搬出精力过人论,有者还提中西文化有别,简直莫名其妙,他是指陆老西化,还是指控诉别人性骚扰的人西化?东方性骚扰不是问题?)

许多评论指陆老有病,华社一下子涌现许许多多没有招牌没有文凭的医生,好不热闹,一时蔚为奇观,叫我叹为观止。他们诊断过陆老?这是心理病还是生理病,还是二者皆有?其根据又是甚么?有人更好笑,直接说是老人痴呆症。陆老“此病”听说至少也有十几二十年了,老人痴呆症可以令他这些年来继续为华教发言斗争,而且头头是道,我在美国和医学院同学教授在一起这么久,还真没有听说过如此精明的痴呆症。若要为一个人开脱,真的何患无词?迷信者最大胆,甚么事甚么话都敢做敢说!连自杀式的攻击都敢做,还有甚么话不敢说?

迷信教徒的另一反应,类似宗教原教旨主义:领袖一被批评,经典一被置疑,该骂与错误的肯定是批评者。校长贪污事件如此,陆老问题也一样。校长贪污,错的不是贪污的校长,而是揭发校长贪污的人,这是甚么道理?其逻辑很简单,校长是必须被尊敬的对像,骂校长贪污,令校长没有脸,所以错的是揭发者,世事之颠倒,还可以更离奇吗?

因此,陆老事件图文并茂后,许多人骂《风采》和《中国报》。这两个媒体不是不能骂,但有两种针对《风采》的骂词,其实充满问题。

不过,持平的说,这两种骂词不一定源自神祇论,而可能是对新业专业有欠认识,不过华教的神祇令这种无知发扬光大。

第一种骂词:《风采》记者没有表明记者身份。

记者在采访时必须表明记者身份,这新闻专业伦理不是绝对的伦理,在新闻学属于处境伦理(situational ethics),即可以有例外,必须视处境而言。

警方为查案与收集犯罪证据,可以有卧底,新闻记者亦一样。在某一些处境,如果记者表明身份,根本不可能得到正确资讯与新闻,甚至连报导的机会都没有。贪污的政客和校长,不会笨到告诉记者他贪污。

1997年我到缅甸采访被软禁的反对党领袖,我的护照没有注明我是记者,缅甸海关官员问我来缅甸做甚么,我说旅游,如果我实话实说,马上被遣送回国。后来我的系列报导获国内报告文学大奖,我忘了是大马中文报最佳新闻从业员奖还是黄纪达新闻奖,总之,大马没有人骂我没有表明记者身份而不道德。

美国著名新闻从业员Allan Nairn 和电台记者Amy Goodman在1991年为报导东帝汶受印尼军压,不只没有表明自己是记者,还偷渡入境,比我更绝,除了印尼政府,没有人骂他们没有道德。Allan Nairn在20世纪80年代报导南美人权受侵害系列报导,并指出屠杀事件背后原来有美国政府支助,同样在很多场合情况隐瞒身份。同样,没有人说他不道德,反而赞扬他调查、报导与追纵新闻,并揭发美国丑陋一面的勇气。

由是观之,表明身份不是绝对的伦理。不过,在陆老事件,是否处于这种特殊“处境”,我们可以讨论,但直指没有表明记者身份就以为是《风采》原罪,则是对调查报导(investigative reporting)和新闻学无知的说词。

第二种骂词,指《风采》引诱陆老犯罪,或指记者不应考验人性。

这种话未必绝对错误,但有继续论证的必要,特别是第一句。《风采》记者如何引夸陆老犯罪?她脱光衣服?她特别挨近陆老?还是她猛送秋波?我们不能无文无图,就说有人污蔑,有文有图又说设陷害人或引夸。若是如此,其意图再明显不过:无论如何,陆老是错不了,碰不得的!

第二句有关考验人性之说,警方假冒毐犯,与另一毐犯交易,不叫引诱人犯罪或考验人性,因为对方一直以来就在犯罪,警方是搜集犯罪证据。调查报导的新闻从业员也一样。美国另一著名新闻从业员Marvel Cooke 为调查纽约家庭女佣的工作情况,因为家庭女佣一直被欺压,命运有如奴隶,她假扮女佣,在纽约170街口等待“买主”,写了极负盛名,无论文笔与内容均数上乘之作的“The Bronx Slave Market”,新闻界与学界没有人说她引人犯罪。

另一名美国19世纪末的著名女记者Nellie Bly,为调查童工问题,假扮女工,混进工厂观察童工问题。后来又假扮精神病人,进入一恶名昭彰,传闻护士殴打病人的精神病院。她没有考验人性或引人犯罪,因为这精神病院恶病昭彰,只是没有人有具体证据证明他们的确做恶。她的报导“Ten Days in a Madhouse”刊登于1887年,可说是美国调查报导,或时下中文所称“报告文学”的经典之作。

《风采》考验陆老人性吗?如果陆老已恶名昭彰,只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敢举报,共犯太多,一直掩盖,那《风采》就不算考验人性。

有读者问,如果《风采》派4名美少男来采访欧阳文风,可以吗?

我的回答是:为甚么不可以?但如果我一直没有任何性骚扰少男传闻,《风采》如此做纯粹因为我是同性恋,那我认为这不是考验人性,这是一种源于偏见的歧视,他们以为同性恋一定会性骚扰别人,所以来试验我或挑战我。

结论:

本文不是为《风采》开脱,仅是驳斥一些人指《风采》没有新闻道德的说词极有问题。我们可以置疑《风采》的动机,指他们不是为伸张正义,仅是为刺激销量,但这种说词没有太大意义,因为动机问题难以证明。

比如说《东方日报》批评4大报打压新闻,不登某些文告,其动机也很可能是为打激竞争对手,与伸张正义无关,但我认为我们不应从这角度批评《东方日报》,如果4大报的确是打压新闻,那不论《东方日报》的动机是甚么,我都会说《东方日报》做得对,4大报该骂。

国内不也有媒体筹款或办义演义唱支持华教,他们的动机是甚么?完全没有私益,完全不是为想刺激报量?很多人都不论这些动机,只要支持华教事业,我们不在乎让你的报纸出名。我认为这种心态更好。

有趣的是,这些动机论和有关新闻专业的原则,过去几乎没有人谈,但陆老事一发生,这些平时不是问题的话题一下变成议题,如果涉及者不是陆老,如果陆老不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神祇,或接近神祇,怎会如此?

遗憾的是,不少评论人对《风采》的批评竟也是上述骂词,有者还是新闻学院的讲师。有一些评论人更荒谬,竟批评为何《风采》派女记者,这是咎由自取,这种调调和回教党指强奸案与性骚扰,女性要负责,所以女性不应涂口红扮美美,到底有何分别?更绝的是,难道他要陆老一天到晚穿一件T恤,印著“女性勿近,后果自负”?

报章充斥放过陆老,不要骚扰他的言论,论者根本不关心受害女子,也无心了解真相,甚至连陆老都道歉了,还有人以为阴谋。这些论者完全没有想到受害者。有者的文章一句“我们没有认同性骚扰”以为就够,但通篇还是维护陆老,这种没有认同简直没有意义。

我们骂林肯智打人,可我们传继怎样的价值观?看看华社的表现,那些领袖的身教几乎是:只要对社会有功,只要有钱有权,还要够老不死,你几乎想做甚么都可以!

华教的神祇令许多人丧失理智,连很多评论员亦人云亦云。我再说,《风采》不是没有可批判之处,但不是上述两个骂词。时下针对《风采》比较有深度的,我看相对来说还是《独立新闻在线》的社论,本文或许亦可说是响应该社论,针对媒体专业伦理的简析。

没有评论: